重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_重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对于重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1.宇通客车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为什么现在什么企业都在吹新能源 和人工智能
3.我理解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下)(李德伟)
4.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组织结构
5.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的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大事记
6.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的大事记
宇通客车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宇通客车(600066)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分析
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统计,2020年1-6月份客车行业7米及以上客车实现销售38,564辆,较2019年同期下降34.36%。受此影响,公司销量也出现了下降,但是行业龙头地位依然稳固。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按照董事会批准的全年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和推进“十三五”和“五条主线”的战略规划要求,上半年累计实现客车销售14,898辆,同比下降41.41%;实现营业收入76.11亿元,同比下降39.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01.89万元,同比下降90.78%。公司净利润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销量下滑所致。
(二)技术突破
公司紧跟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安全、节能、舒适、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公司为行业首家获得校车“ 健康 座舱”5A级认证的企业;公司可视化全时域智能在线监控和预警平台是行业唯一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创新应用示范项目;红外测温系统、碰撞感知及自动断电系统、新一代客车网络通信、智能中央热管理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二代、新能源客车碰撞防护系统、一体化座椅安全约束系统、校车智能防遗忘及快速逃生系统、电控液压主动转向系统、车道保持控制系统、节油驾驶系统“蓝芯”三代、AI主动安全系统、CN95级空调系统、主动智能空气净化装置等在主销车型上实现了应用,提升了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和市场竞争力;完成了第三代高压集成式控制器、高集成高安全电池系统、“睿盾”安全功能开发,磷酸铁锂电池包集成效率提升至89%以上,电池系统实现多维度故障预警,提高了车辆驾驶安全系数,形成了核心技术优势。
(三)研发推广
2020年,新能源产品方面,国内纯电公交车和公路车完成了“三电”系统的全面技术升级;针对海外市场布局并推广了12米、18米纯电公交产品。智能网联产品方面,实现了5米自动驾驶微循环公交在郑州常态化运行,并投入12米自动驾驶公交车在郑东新区1号线示范运行。传统产品方面,重点提升了产品适应客户需求分级的能力,产品客户满意度在行业内继续保持领先;完成了全新7.7米前置换型产品,以及海外9米后置、8米前置换型产品上市。高端产品方面,完成T7纯电动、海外高端公交、海外高端 旅游 等产品布局,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公司荣誉
2020年,宇通凭借《中厚板及难焊材料激光焊接与复杂曲面曲线激光切割技术及装备》项目,时隔四年再次被国家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行业内唯一两次获得国家 科技 进步奖的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以客户满意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荣获“年度值得信任投资价值上市公司”、“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全国客车行业质量领军企业”等荣誉。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1、新能源受前几年需求透支影响,市场需求可能存在下滑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细化市场分类,强化与客户的合作深度,提供适应性产品;充分利用好2020年补贴不退坡的机会,多抓订单,提升盈利;利用2021年补贴退坡的契机,向客户做好政策传递,多抓订单,提升份额。
2、受私家车、高铁等替代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存在进一步萎缩的风险。
应对措施:一是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开发适合和引领客户运营需求的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协助长期合作客户进行转型,从城际客运向 旅游 客运、景区班线、通勤班车租赁服务等领域转型,协助客户开展定制客运、城乡公交一体化转型;三是积极占领细分市场,如高端商务车、机场摆渡车等。
3、校车市场可能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需求下滑的风险。
应对措施:一方面,强化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主动调整产品满足客户当下经营环境的需求,利用品牌、渠道、服务等优势,进一步提升占有率;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的沟通,推动学生上学通勤的 社会 化服务,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
4、出口市场存在全球宏观经济下滑,目标国家市场政治和经济状况不稳定、支付能力下滑等风险。
应对措施:持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提升海外业务金融服务能力。
5、贸易摩擦的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部分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6、新冠疫情可能会对客车需求及业务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能力
1、研发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研发支出6.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31%,在同行业中居于较高水平。2020年上半年研发支出主要投向如下:
(1)T7高端商务车产品研发与完善;
(2)整车轻量化、安全性提升改善及“三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开发。
2、研发成果
公司专注于客车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通过多年来的自主研发和系统的技术创新,逐步掌握了新能源、智能化、安全、节能、舒适、环保等技术并持续领先,形成相应的领先技术和产品优势。
公司新能源以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客车研发和产业化为主线,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电驱动、电控、电池”的自主攻关为切入点,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开发理念,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关,在高效动力系统、整车控制与节能、自动驾驶等方面取得多个重大突破。
(1)高效动力系统
完成第三代高压集成式控制器开发并实现批量应用,最高效率99%,功率密度14.2kVA/kg,防护等级满足IP68及IP6K9K要求,电磁辐射满足CISPR25国际标准中CLASS5最高发射等级限值要求,保持行业领先;基于全新平台设计的第四代高效轻量化电机,通过多领域耦合、精细化设计、极限化设计和高效区工况匹配设计,扭矩密度提升了15%,常用工况平均效率提升10%,电机系统最高效率达到96.75%;基于全工作域的轴承选型方法、加速寿命预测技术、 健康 状态检测技术,实现电机轴承8年免维护。
(2)动力电池集成与管理
联合供应商,开发了高集成高安全的电池系统,磷酸铁锂电池包集成效率提升至89%以上;开发了电池包非等功率加热技术和液冷电池系统,电池温差降低至5℃以内,有效提升了电池的环境适应性;开发了电池远程预约加热技术,司机可通过手机应用提前预约启动电池加热功能,大幅改善了冬季车辆起步前的动力性;开发了全时域高精度电池智能管理技术,实现SOC状态估计误差小于4%;在商用车领域首创可视化全时域智能在线监控和预警平台,实现对电池系统多维度故障监控及预警,并获得行业唯一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创新应用示范项目。
(3)整车控制与节能
开发了“睿盾”安全功能,降低不规范驾驶操作产生的安全风险,提高纯电动车辆驾驶安全系数;开发了工况自适应预测节能控制技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了整车动力性智能控制技术,提升了整车不同载荷下动力一致性与驾乘舒适性。
(4)安全技术
利用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理念,自主研发了车道保持系统、校车智能电子防遗忘及快速逃生系统、红外测温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二代、碰撞感知及自动断电系统、一体化座椅安全约束系统等一系列主被动安全技术,并大批量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产品安全性。
(5)节能技术
利用整车能量流分析原理,自主研发了“蓝芯”节能控制系统三代,利用智联大数据平台完成了自适应热管理系统开发,结合整车低风阻典型结构、国六发动机冷却系统综合性能优化、复合材料轻质外饰件等新技术,并大批量推广应用,实现整车油耗降低6~10%,整车产品能耗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6)舒适技术
从振动与噪声(NVH)、平顺与操纵稳定性(R&H)、人机工程(Ergonomics)等三个方面,开发了骨架系统NVH正向设计关键技术、动力传动系统NVH控制技术、驱动桥降噪技术、电控主动转向系统、电控悬架系统二代、智能双区空调系统等多项新技术,显著提升客车驾乘舒适性。
(7)自动驾驶技术
围绕着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决策与协同控制、车载超算平台、云控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进行不断攻关,先后自主研发了满足车规要求的多核异构车载超算平台、面向多源、异构传感器的信息融合系统、面向多目标协同的决策控制系统以及基于VSLAM、LSLAM和GPS/IMU的高精度组合导航定位系统等,系统整体功能及性能领先于同行业水平。
(8)车联网技术
自主研发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辆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车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车载智能终端等全新运营管理产品及服务。基于安全、机务和调度三大领域,面向客运、 旅游 、团体、校车、公交及新能源等各个客车细分市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在智能充电调度引擎技术、车辆网联化智能控制技术、司机驾驶行为评价模型、关键零部件工作状态分析预警模型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9)大数据分析技术
基于公司数字化转型、产品网联化、智能化升级需求,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工业云综合平台,致力于提供持续稳定的云计算服务,标准化的资源管理,高效率的资源利用,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便捷的服务器、网络、存储、监控、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等高效稳定的基础支撑。技术创新方面,在多协议透传模型技术、模板设计及规则化模板引擎、面向客户的二次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通过技术创新,公司实现了混合动力、插电式、纯电动共平台开发,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5-18米系列化新能源客车产品,提出了行业首个覆盖产品、配套、服务、金融的新能源客车商业推广模式,新能源客车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位居行业第一。
3、研发人员
公司拥有行业一流的研发队伍,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16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8.67%,其中博士47人,硕士542人;具有优秀的项目管理和评估团队,可有效完成客车创新研究、技术集成、项目管理和运行。
4、知识产权和标准法规
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983件,其中发明专利282件,软件著作权186件。2012年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金奖,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知识产权领军企业”,2018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混合动力客车用集成式电机控制及充电装置”获得河南省首届专利奖特等奖,2019年被评为“中国 汽车 工程学会知识产权优秀企业”。
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共参与完成134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其中117项已经发布;2020年上半年发布6项。截至2020年6月底,在《客车技术研究》等行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5、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公司拥有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车辆信息技术分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6个国家级资质科研平台,被 科技 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被工信部及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被工信部授予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被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 汽车 整车出口基地企业”称号,是行业首家“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河南省省长质量奖等。
6、对外合作
公司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开放的机制,建立了有效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中国 汽车 技术研究中心、中国 汽车 工程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集成优势 科技 资源,提升了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已获得国家及省级 科技 进步奖21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助力,提升了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同时,公司利用国家和地方公共创新资源,如与清华大学 汽车 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国家 汽车 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 汽车 工程研究院等多个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全面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公共平台资源,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助力。
公司利用自身优势,作为河南省 汽车 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 汽车 行业协会会长单位,一方面持续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合作伙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技术交流,协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中国燃料电池 汽车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汽车 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新能源 汽车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行业企业联盟,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依托这些资源,公司围绕客车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主被动安全控制技术、轻量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研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了客车相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配套状况
公司是以客车生产为主业的制造业企业,传统客车中的主要零部件大部分采购自宝钢、潍柴、玉柴、法士特、东风车桥、福耀等国内 汽车 零部件龙头企业,以及博世、大陆、采埃孚、米其林、克诺尔等国际 汽车 零部件巨头。经过多年深入合作,公司已同大部分供应商形成了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铸就了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使公司在产业配套方面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提升。
新能源客车的关键零部件中,整车控制系统为公司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动力电池系统、电机和集成式电机控制器均与行业综合实力排名前列的供应商联合开发,且与宁德时代(300750)、苏州汇川等行业领先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整合行业资源,研制出技术领先有竞争力的零部件,支撑公司新能源客车的技术领先优势。
稳定、高效、敏捷、领先的供应链队伍,动态、严格的供应链优化提升管理机制,客车行业最大的采购规模,共同保障了公司领先的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交付及服务优势。
(三)销售渠道
1、国内销售
国内销售由直销和经销相结合,以直销为主,以经销为辅。报告期内国内销售按照区域共划分为21个经营大区(其中公交经营大区7个,非公交经营大区14个)以及1个高端产品及新兴市场销售管理部,共设直销人员560人,实现对全国所有市县的深层有效覆盖。另外,全国共有合约经销商228家,覆盖所有省份及重点城市。截至报告期末,国内经销商占公司整体销量比重约为9.7%,销售额比重约为7.9%。
公司不断拓展、优化服务网络,相继在郑州、兰州、广州、济南、长沙、西安、长春、上海、乌鲁木齐、成都、武汉、南宁、沈阳独资建立了13家4S中心站,并通过2,000余家特约服务网点及190余家配件经销商,形成以自建站为中心的多元化服务网络,持续缩短服务半径。公司持续进行服务产品化和高端服务专业化提升,结合客车各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和客户运营需求,不断 探索 并完善建立各细分市场产品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同时搭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来满足客车后市场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开发定制式的服务产品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体验,为客户美好出行保驾护航。
2、海外市场
公司海外销售网络已实现全球布局,通过120余名海外市场销售人员和70余家子公司、办事处、经销合作伙伴等多种渠道模式覆盖欧洲、独联体、美洲、非洲、亚太、中东六大区域,并在哈萨克斯坦、哥伦比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KD组装方式进行本土化合作,实现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和品牌授权”的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公司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超过73,000辆,产品远销至法国、英国、丹麦、芬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智利、埃塞俄比亚、南非、尼日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科威特等全球主要客车需求市场。在主要目标市场,公司已成为主流客车供应商之一。
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公司凭借领先的产品技术、完善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和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等综合优势,正在稳步开发海外市场,已在法国、英国、保加利亚、冰岛、丹麦、芬兰、挪威、新加坡、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形成批量订单销售。
公司致力于完善服务和配件供应体系,以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截至目前,公司在海外市场拥有208家授权服务站或服务公司,330余个授权服务网点,覆盖90余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还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巴拿马、南非、阿联酋等地建立多个海外配件中心库,并授权104家配件经销商,为终端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配件供应。由150余名服务工程师与维修技师组成的一线服务团队往返于海外各主要市场,在当地服务站的支持下,开展客户需求了解、技术培训、车辆问题解决等工作,以保障产品的良好运营。同时,公司与康明斯、采埃孚、美驰等多家世界知名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签订了联合服务协议,共同为海外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和配件保障。
为什么现在什么企业都在吹新能源 和人工智能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它。新能源&rdquo话说,今年两会再次强调&ldquo新能源汽车&rdquo。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多次被提及,包括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三年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然是政策关注的焦点。然后,汽车边肖将告诉朋友们关于新能源汽车寿命的增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一是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2.7%,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个人汽车消费市场迅速崛起,去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近75%。
二是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小伙伴乘用车的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龙头企业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瓦时/公斤,价格达到1.2元瓦时。这两项指标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两倍,下降了70%。
三是企业实力明显提升。骨干车企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发展体系,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骨干企业R&D投资占比超过8%,高于行业世界平均水平。
四是配套环境日益优化。收费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高速公路等重点场所覆盖率大幅体系化。截至去年底,中国共有公共桩21.4万桩,同比增长51%,居世界第一。新用户私桩安装率超过80%。
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汽车国家和企业加快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产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全球市场规模正在加速扩张。截至去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320万辆。2013年至,年均增长率为45%,欧洲和挪威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6%。较早前,有人提出禁止售卖燃油车的议案。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已基本超过1%,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规模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跨国汽车企业要加大电动汽车投资,加强战略合作,加快电气化转型。大众、宝马、奔驰、沃尔沃、奥迪等企业基本明确了电动化转型的时间表,提出了2030年甚至2025年实现电动化转型的目标。丰田、宝马、雷诺、日产等企业率先成立电动车联盟,在共享R&D成本和技术成果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从中国的产业发展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数量的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突出。
首先,充电基础设施仍是发展的短板。目前我国车桩比只有3.5: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整体规模仍然滞后。2020年规划建设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约为50万个,但仍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不匹配。我前面提到3.5:1,不算太高。如果按照2020年全年200万辆的产销量和我们计划建设的充电桩数量来看,这个指标不会优化,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充电设施布局不一定足够合理,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5%,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尚未通过发展改变。运营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消费者的高收费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矛盾。
二是政策体系仍需完善。随着货币化支持政策的逐步退出,便利获取等后续政策要提前研究,快速布局。中央政府部门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支持政策衔接不够。不同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部分城市设立地方目录,影响消费者选车空之间的巨大压缩,造成市场碎片化,抑制发展活力。
三是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从动力电池来看,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不大,但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与跨国企业相比,在先进技术研发、产品一致性保证、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从整车来看,我们的新一代纯电驱动平台大部分还没有纳入企业的R&D计划,现有的平台大部分都是原厂燃油车做的改装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以企业为主体、用用结合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亟待完善。
四是后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在售后服务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质保内容参差不齐,电池以旧换新的政策不一定相似,售后服务的配套体系滞后,这也与培育消费市场有着必然的负面关系。同时,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评估规范缺失、流通体系不完善、汽车保值率低等问题都与新车市场的长期发展有关。此外,积分法已发布,但部分企业仍面临较大达标压力。以2016年为例,123家汽车企业中有42家未达到油耗规范要求。其中,也有生产销售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少企业从2019年和2020年的需求需求来看,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规划布局上还有必要的差距。企业需要根据平均油耗标准和积分法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尽快做好产品研发和生产布局。反应慢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被动发展。
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发展变化进一步发展发展合力。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部门间政策措施的协调衔接。科学协调项目布局、资源储备开发和回收利用,加快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坚决打破地方保障,引导地方财政补贴逐步由鼓励购买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补贴充电服务费用转变。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质量提升增量。加快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集中行业优势资源协同攻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平台和整车集成方面的创新,重点攻克下一代锂电池、固态电池等新系统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为了加快产品升级的步伐,2020年实现单节电池350WHR/公斤、模组260WHR/公斤的目标颇具挑战性。提高正向设计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整车轻量化和智能化水平,力争整车性能达到甚至超过燃油车。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抓好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加强补贴资金监管,完善新能源汽车监管信息平台,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水平。在这方面,小伙伴们担心补贴政策会有所调整,其实这种调整势在必行。如果把一次性调整推迟到2020年底,还不如分阶段释放调整压力,让朋友们顺利度过这段不断下滑的关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二手车交易等营销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化的积分交易平台,提供多种交易模式。还需要研究制定积分经济管理办法,激活积分交易市场。提前研究发布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需求要求,加快建立商用车积分管理制度。
第四,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发展水平。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率先制定国际规范,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关系。从技术、规范和规则的模仿者、追随者和追随者,逐渐转变为捕捉者、创造者和领导者。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不断提高我国国际化发展水平。一方面,自主率先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比例限制试点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合资合作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机遇,设立国际R&D机构,积极做好海外布局,推动产业合作向合作R&D、品牌培育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好了,今天,汽车系列的小伙伴们介绍了这么多新能源汽车续航补充。不知道小伙伴们听完汽车系列的小介绍,对新能源汽车续航加成有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边肖汽车的简介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知识,那就关注这个网站。边肖车在这里等你!
百万购车补贴
我理解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下)(李德伟)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为何那么多企业都要造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车了!
2016-12-01
《中国制造2025》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明确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成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发展战略,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汽车产业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从制造强国看,汽车产业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被列为国家的战略性竞争产业。以汽车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延续了百余年,欧美日等制造强国也无一不是汽车强国。当前,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背景,全球技术创新与经济复苏日趋活跃,汽车产业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涉及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技术创新最全面、大规模的载体与平台,因此再次成为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水平的代表性产业。
无论是从创新驱动发展,还是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大规模效应与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的汽车产业都应是战略必争产业。中国汽车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3%,与汽车强国4%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就是我们在产业链的低端,是制造而非创造,因此汽车工业做强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汽车工业极强的产业关联与带动性,也是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
二、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对汽车产业在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清晰系统持续的产业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缺失。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依旧不清晰,缺乏系统完整的汽车强国战略。汽车产业政策的不持续性,导致国内汽车市场波动大,企业产能要么难以适应,要么出现闲置,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低水平竞争,产业大而不强。
(二)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目前,我国主要汽车集团在乘用车平台技术、发动机系统、新能源电池等领域仍未完全掌握关键技术,尚未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及能力。
(三)缺乏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平台与创新体系支撑。目前,我国初步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但是由于产业组织结构、企业规模及治理模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对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仍偏弱,另外,目前尚无跨行业、跨领域、跨技术的协调管理机制。
(四)传统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薄弱,供应链体系不完整,制约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传统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薄弱,相关产业链尚不完善,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依赖国外,制约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五)商业运营模式、人文等软环境发展滞后,自主品牌培育仍需时日。目前,汽车产业主导的商业模式仍未确定,汽车文化环境建设滞后,同时国产汽车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面临能源、环境和安全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可持续发展看,汽车产业必须解决能源、污染、安全和拥堵全球公认的四大汽车公害,低碳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汽车已被认为是最终解决方案。
美日欧等国家都已提出了汽车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跨产业协同融合等规划,加快推动实现汽车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大背景下的转型和变革。
在低碳化方面,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基本都提出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达到2020年5L/100km,2025年4L/100km左右的目标。
在电动化方面,在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主要汽车制造商努力下,基于动力电池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不断加快。201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30万辆。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世界汽车销量的30%。
在智能化方面,世界先进国家已将汽车产业的发展蓝图确定为要实现基于网络的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数字模型。如,德国工业4.0清晰定义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汽车、设施及制造服务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以及明确了从汽车机电一体化到智能驾驶信息物理融合推进时间表。欧盟计划2050年形成一体化智能和互通互联汽车的交通区,互联汽车将于2015年上市。
2014年中国汽车销量达2439万辆,截至2014年底,汽车保有量1.45亿辆。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60%,交通领域石油消费占比接近50%,其中近80%被汽车消耗。同时,城市道路交通矛盾日益突出,汽车成为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汽车产业肩负改善交通、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的重要责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实现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刻不容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看,依据汽车产业的现有基础、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节能减排法规的促进下,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扎实推进与重点突破,有可能在“十四五”形成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优势领域。
四、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1.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
2.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10,新能源客车实现批量出口;到2025年,2家整车企业销量进入世界前10。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
3. 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到2025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实现批量出口。
4. 逐步实现车辆信息化、智能化。到2020年,实现车-车、车-设施之间信息化;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区域试点。
(二)燃料电池汽车
1.关键材料、零部件逐步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批量化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到2025年,实现高品质关键材料、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和批量供应。
2.燃料电池堆和整车性能逐步提升。到2020年,燃料电池堆寿命达到5000小时,功率密度超过2.5千瓦/升,整车耐久性到达15万公里,续驶里程500公里,加氢时间3分钟,冷启动温度低于-30℃;到2025年,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大幅提高,和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相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化推广。
3.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生产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到2025年,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
(三)节能汽车
到2020年,乘用车(含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100公里,2025年,降至4升/100公里左右。到2020年,商用车新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智能网联汽车
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五、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其动力系统主要由动力蓄电池和驱动电机组成,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通过动力蓄电池向驱动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的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能从外部电源对其能量存储装置进行充电的混合动力汽车,具有纯电行驶模式。围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
1. 研发一体化纯电动平台。开发高集成度的电动一体化底盘产品技术,高度集成电池系统、高效高集成电驱动总成、主动悬架系统、线控转向/制动系统、集成控制系统,实现整车操纵稳定性、电池组安全防护、底盘系统的轻量化的研究应用。
2. 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和增程式器发动机。开发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开展离合器、电机及变速箱集成开发、混合动力系统控制和集成技术开发。重点掌握新型结构发动机、高效高密度发电机的开发,研究高效发动机与发电机的集成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增程器系统的自主开发和配套能力。
3. 下一代锂离子电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建立和健全富锂层氧化物正极材料/硅基合金体系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锂离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的产业链,并推动高功率密度、高效化、轻量化、小型化的驱动电机的研发。
4. 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化汽车产业链建设,突破车联网应用、信息融合、车辆集成控制、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和生产配套体系,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环境感知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信息支撑平台与协同通信技术、智能决策及智能线控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辆集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
(二)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利用氢气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作为主要动力源的汽车。围绕燃料电池汽车,将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
1.燃料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组件、双极板等关键材料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高功率密度电堆用的低Pt催化剂、复合膜、扩散层(碳纸、碳布)、高性能及耐受性质子交换膜材料、高可靠性及低铂担量的膜电极(MEA)、高性能及高可靠性的金属双极板的开发和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2.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提升和工程化水平的研究。提高催化剂及其载体的抗氧化能力,质子膜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改进燃料电池材料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提高电堆设计水平;验证电堆运行寿命,解决车辆运行条件下的电堆均一性问题;结合车辆动态运行特征,对系统级运行与操作条件做匹配优化;实现系统级寿命验证与参数表征,提高产品级寿命;提高系统零部件的可靠性,开展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改进。
3.汽车、备用电源、深海潜器等燃料电池通用化技术研究。开展燃料电池通用化技术研究,2020年,实现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出新一代的金属双极板电堆,2025年,完成商业化产品全产业链的建设。
4.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可靠性提升和成本控制技术。开展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与优化,实现燃料电池整车可靠性提高;推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膜、炭纸、催化剂、MEA、双极板等)及系统关键部件(空压机、膜增湿器、电磁阀、车载70MPa氢瓶等)国产化,开发超低铂,非铂催化剂,降低材料成本,促进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化和工程化,实现燃料电池系统设计模块化,并改进生产制造工艺。
(三)节能汽车
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主要涵盖先进汽柴油汽车、替代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围绕节能汽车,将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
1.整车轻量化技术、低滚阻轮胎,车身外形优化设计。推广应用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塑料及非金属复合材料等整车轻量化材料和车身轻量化、底盘轻量化、动力系统、核心部件轻量化设计。形成低滚阻轮胎开发技术、节能、安全、舒适等性能控制技术、低风阻整车开发技术、整车智能热管理技术等整车集成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能力。
2.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和涡轮增压等高效率发动机,提高热动能量转化效率。促进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的自主开发,推动柴油发动机在乘用车上的应用。推动高效汽油发动机的自主开发和产业化,提升热动能量转化效率,降低能耗。促进汽油机缸内直喷、均值燃料、废气再循环+高压缩比、可变气门正时(VVT)、可变气门升程(VVL)、废气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技术等高效燃烧技术的开发与自主供应;低摩擦轴承、低粘度机油、激光珩磨等低摩擦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形成电子节温器、电子水泵、智能发电机等高效附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能力。
3.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高效变速器、节能空调、起停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优化。实现双离合器总成、电液耦合液压阀体、液力变矩器、高压静音油泵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化。促进机械变速器自动控制、变速器多档化、手动变速器平台化、提升变速器效率,与国际趋势接轨。研究优化节能空调技术、启停技术、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和零部件的开发,实现国产化批量供应。
(四)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功能,使车辆与外部节点间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实现“零伤亡、零拥堵”,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下一代汽车。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将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
1、基于车联网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在现有的Telmatics系统基础上,为乘客的安全便利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公交及营运车辆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升级及优化公交、出租及各种运营车辆信息服务及管理系统,为专业驾驶员的安全、绿色与高效出行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同时为营运管理与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系统的监控、调度和管理服务。
3、装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包括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盲区预警系统、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及预测式紧急刹车系统,能提供至少两种可共同运行的主要控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与车道偏离预警的结合,以减轻驾驶人负担。减少交通事故30%以上,减少交通死亡人数10%以上。
4、装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包括结构化道路下和各种道路下的自动驾驶系统,可执行完整的安全关键驾驶功能,在行驶全程中检测道路状况,实现可完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最高安全车速达到120km/h,综合能耗较常规汽车降低10%以上,减少排放20%以上。
六、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掌握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加大对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研发支持和产业链建设,以及促进传统能源动力系统应用新一代增压直喷、混合动力、低摩擦等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形成完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体系,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节能产品的应用。
(二)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优势技术的共享应用以及通用技术与部件的联合批量供应。发挥产业创新联盟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应用,采取多种形式的商业化合作模式,创新供应体系,建立行业共享的汽车产品开发数据库,全面提升我国汽车工业自出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三)完善标准法规体系,提升检测评价能力,加强产品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制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严格执行准入条件、认证要求;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制定分阶段的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
(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通过税收、补贴等鼓励政策,加强混合动力系统的规模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并加快制氢、储氢、加氢等配套体系建设;加快燃料电池在交通、通讯、能源、航空、船舶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国际化布局。加强在新技术、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加强国际化产业布局。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走向国际奠定基础。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组织结构
新能源产业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创新驱动是战略导向,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创新的系统观、生态观、效益观,打破传统的区域和产业分割,推动产业协同创新,融合数字、特色、共享等经济模式,可实现全面的区域创新。其次,通过将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进行整合,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深度融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和效率。要产业政策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协同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引领,服务平台创新,实现创新功能融合。加大服务平台等现代服务业组织建设,整合政府、协会、专业公司、孵化器、研究机构、智库、金融机构等职能,发挥平台助推功能,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产业运营效率,实现产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加大高校、科研机构、智库的智力支持力度,通过咨询、指导、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产业科学决策;增强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植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助力优势产业发展;强化服务功能,在信息中介、创新转化、人才服务、供需对接等方面谋划适应产业创新的新举措、新机制。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活动和创新体系本身,更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构筑的创新生态系统。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缘于形成了一个包含多种异质性组织和多条价值链的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突破区域与行业边界,构建多层次、多要素联动的产业创新生态。新能源产业也是如此。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鼓励企业等主体积极创新,而且要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当前的新能源产业创新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产业跨界融合。跨界是指跨越原来区域划分、产业分类的边界以及跨知识边界、跨政策边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了产业跨界融合。二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兴起。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共享、融合成为新经济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通过跨界与耦合来构建产业创新生态。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关联关系。跨界耦合并不是对两个或多个产业的简单整合,而是在产业耦合渗透中形成产业共生创新网络。
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主要是在企业层面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联盟创新网络。大企业通过战略联盟与网络外组织保持创新关联,实现联盟企业的成长与技术创新网络的扩张,并逐渐演变形成创新联盟网络。也可以是在产业层面构建以集群联动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当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在产业上的关联性就会引发创新行为的关联互动,进而催生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在产业集群间通过联动发展而产生创新合作,建立起多层次的有机联接,形成点、线、群、网相结合的集群创新体系,进而形成产业创新网络。也可以是在区域层面构建以共生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创新生态网络,从整个区域层面建立产业创新协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认为坚持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协同、多元化发展。
今年6月9日2020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区域科技合作交流会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功能发布会在长兴县召开,会上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上海科技交流中心主任王震表示:面对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将依托专业优势,以服务长三角、服务长兴县企业创新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的互动对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
今年产业创新首次成为贡献最大指标,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初发布的《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对指数增长贡献最大的指标首次从产业发展规模转变为产业创新指标,对总指数分值上升贡献率高达90%,表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产业发展进入“通过重研发,从低价值环节向高价值环节实质突破”的新阶段。对新能源产业也不例外,有待进一步观察。
7月2日,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致贺信指出,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不仅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强调,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各位嘉宾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合作,让创新科技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我们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能谷》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创新行为高度活跃、创新主体高度互动的创新型网络组织。如果仅仅通过依靠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等引入外部资源,推动一些企业、机构在地理层面集中以及发展“房东”式孵化载体等传统路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速度快、涉及主体多、创新过程复杂的新变化,将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需要通过获取集群内外部知识进行创新的新要求。推动组织结构由结群向结网提升、创新主体由扎堆向扎根转变,发展载体由经营场地向创新工厂转型,构建集群创新共同体
这是找准集群创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这个“抓手”。要依托集群内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通过组建集群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机构等方式整合全产业链创新资源,促进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协同创新。这是强化集群内企业间非正式交流这个“推手”。要通过定期开展峰会、论坛、展览、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建立线上线下集群社区,推动集群内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创新合作的信任与意愿。这是用好创新合作信息平台这个“帮手”。要整合完善集群信息互联平台,通过提供技术并购、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委托技术开发等技术需求与供给的实时信息,搭建集群内创新主体间信息交流的桥梁,拓展创新主体间互动的广度与深度。
绿色将是我们促进中心的主色调,创新是我们促进中心的主格调,我们将以客户为中心,强化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主动响应等商业模式,构建创新智能型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精益化、个性化服务。合作是我们促进中心的主基调,共赢是我们促进中心的主步调,面对市场,我们将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努力构建多方参与,良性竞争,互利共盈的服务生态圈,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招强引优。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剥离裂变。围绕平台型、生态型企业发展借势借力。
昨天一则宁德时代7月起将为特斯拉超级工厂提供动力电池消息使该股票大涨,细细看了一下,宁德时代24个月涨了9倍,再看特斯拉12个月涨了10倍。2020年6月10日,年轻的特斯拉超越百年老店丰田,股价一度突破1000美元,问鼎全球车企市值第一的宝座。这是汽车产业值得记住的一天,一个属于电动车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在过去十年伴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而成长,抢得市场红利。宁德时代的市值,也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车企上汽集团的两倍,宁德时代的成功也让比亚迪看到动力电池的巨大潜力,比亚迪转换思路调整开放的战略,并在2020年推出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崛起,离不开工信部2015年发布的“动力蓄电池白名单”。这份名单,将日韩电池挡在了电动车补贴目录之外,不少国内的整车企业放弃了使用价格便宜且有一定品质保障的日韩电池,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国内电池企业,迅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新能源产业已经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产业了。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发改高技规〔2018〕68号)在战略性领域组建产业创新中心,服务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育成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我们研究制定了《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我们推出了新能源产业创新共同体。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创网络国际新能源产业促进中心已经上路,就像促进中心主任吴孟余教授说得那样这个促进中心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示范中心,其中有上海能谷科创中心。有很多企业目前都进入到上海能谷的科创中心了,上海能谷科创中心做什么事情呢?它和其它园区有什么区别呢?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在所有的创新、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实验室的创新,有在工程当中的创新。但是还有什么呢?我们把一个不是产业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产业创新。我们就是从事产业创新,上海能谷也是从事产业创新的。所以这些企业,我们都好像目前是小树,我们希望成为森林,成为支撑绿色经济的支柱。
上下同欲者胜,与民同利者兴。节能、环保、低碳、绿色是人类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我们以新能源产业创新为突破点,打破专业人才、高端技术、转化应用、运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壁垒,开创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创新发展平台,成为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者、行业颠覆者和产业缔造者,同时我们也是美好环境的维护者、创造者。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的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大事记
百人会设立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与秘书处。 (排名不分先后) 万 钢 科学技术部部长苗 圩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杨传堂交通运输部部长
解振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吴新雄 国家能源局局长
刘 昆 财政部副部长
汪恕诚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国宝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赵维绥 文化部原副部长
廖晓淇 商务部原副部长
许善达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龙永图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 联合主席:徐冠华吴敬琏
徐冠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王秉刚 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
黄其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裕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孔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衣宝廉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 骏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荣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理事会由百人会全体成员组成
理事会 理事长:陈清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理事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 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教授
理事会 副理事长:董 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冯 飞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 政府部门:
张相木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
许甘露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
陈家昌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
曾晓安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
方 向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张志宏 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务副主任
武 平 科技部高新司交通处处长
许心超 北京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处长
刘建华 上海市经信委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处长
余 伟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发展处处长
陆象桢 深圳市发改委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
何秀林 杭州市经信委汽车处处长
戴 兵 合肥市科技局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办公室处长
汽车领域:
徐建一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
胡茂元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 平 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
徐留平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和谊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尹同跃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书福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传福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 进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汤玉祥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成强 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鲁冠球 浙江万向集团董事长
张进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赵 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任晓常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鲍文光 山东新大洋电动车有限公司
能源领域:
刘振亚 国家电网董事长
邢 炜中国普天董事长
周吉平 中国石油董事长
王宜林 中海油董事长
张玉卓 中国神华董事长
信息领域:
常小兵 中国联通董事长
侯为贵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国军 银泰集团董事长兼菜鸟网络CEO
郭 为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郭 平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交通规划领域:
王笑京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胡剑平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常务副理事长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甄子健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处研究员
高校及研究机构:
金勤献 清华大学副秘书长
孙逢春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余卓平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
许 敏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高世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王晓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 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 刚 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郭淑英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首席专家
李建秋 清华大学教授
刘涛雄 清华大学教授
龚慧明 能源基金会(中国)交通项目主任
关联产业领域:
吉学文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明明 超威集团董事长
秦兴才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孔昭松 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余平 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建华 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副主任 主任:
欧阳明高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教授
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
李庆文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张永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开国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吴志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许艳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秘书长:
张永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副秘书长:
许艳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黄永和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王贺武 中美清洁汽车联盟副主任
张国强 清华大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的大事记
1、第八届中国湖北产学研项目洽谈会暨低碳论坛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承办由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已成功举办七届,搭建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人才交流、风险投资、军民结合、高层论坛六大平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信部副部长刘利华,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领导出席参加了第七届洽谈会。本次活动由国家相关部门的联合主办,对于加快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创新合作、跨越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定于2012年9月17日9:00时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希望相关单位积极参加开幕式和“低碳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活动。
第八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2012年9月17日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全国10多个省市的2519项科研成果、565项企业技术需求信息集中亮相。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宣布洽谈会开幕,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开幕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致辞。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中科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省领导张昌尔、王晓东、任世茂、郭生练、段轮一、仇小乐等出席开幕式。
王国生在致辞中说,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搭建了企业、高校院所、资本市场三方沟通合作的平台和载体,已成为我国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要品牌。湖北一直高度重视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实现科教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努力建设科教强省,使湖北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他希望企业、科技、金融和社会各界充分利用中国?湖北产学研洽谈会的机遇,挖掘创新资源,推动价值共享,全面深化合作,努力实现项目与技术对接、知识与产业结合、技术与市场互动、创业与投资共赢。
杨学山在致辞中说,产学研洽谈会已成功举办8届,不仅为湖北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国家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探索产学研结合,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升级作出了重大贡献,祝本次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施尔畏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中科院先后在农业、资源环境、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与湖北企业开展了深入的合作,相信本次大会将成为湖北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又一重要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和科技创新发展平台。
2、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主办2012年度中国低碳环保年会暨中国低碳公益盛典
一、活动背景
在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领导的指导下,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住建部、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等部委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2011第二届中国十大低碳公益人物评选”圆满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组织“2012第三届中国十大低碳环保人物评选”,现面向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管理和生产经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企业和优秀个人征选2012年度中国低碳产业示范基地、低碳风云人物、低碳领军品牌、低碳技术创新奖、低碳发展杰出贡献品牌。
二、活动原则
以“公益、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主办单位不收评审费
三、活动主题:
引领低碳环保消费,树立低碳环保典范,弘扬先进单位人物,共建低碳环保中国。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
中碳联盟北京低碳研究院
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
协办单位
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国际低碳委员会
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新能源分会
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
中国低碳节能建筑行业分会
中国低碳光伏行业分会
中国低碳太阳能行业分会
中国低碳节能环保分会
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
中国低碳生物质能行业分会
拟邀领导专家
热地 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成思危 第十届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陈昌智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郎志正 国务院参事 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周干峙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
刘燕华 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
宋春光 原建设部副部长
石定寰 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秘书长
牛文元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倪维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
何建坤 国家低碳实验室主任、原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
赵家荣 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苏伟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
吕文斌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副司长
方言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
郑立新 国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
周长益 国家工信部节能科技司司长
常晓村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
刘兆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法规司司长
王学政 国家工商总局法规司司长
贾谌 财政部企业司司长
褚利明 财政部农经司副司长
王树林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原中央警备局副局长
史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主任
陈宜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
杨榕 住建部住宅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刘炳江 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发部主任
康相武 科技部社发司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
李宝山 科技部高新产业司新材料处处长
王一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史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主任
陈立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祥林 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执行会长
王守聪 农业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主任
佟屏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农业专家
殷志强 “中国太阳能之父“、清华大学教授
五、参评条件
凡通过宣传倡导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企业,并提交相关材料。
六、参与方式及奖项设置
2、奖项:
人物奖
2012年度中国十大低碳环保人物
2012年度中国十大低碳环保杰出人物
2012年度中国十大低碳环保先锋人物
其他奖项
2012年度中国十大低碳环保示范基地
2012年度中国十大低碳环保名优品牌
2012年度中国低碳环保技术创新奖
2012年度推动中国低碳环保发展杰出贡献品牌
七、评选流程
1、征集2012年10月20日—12月15日
2、初审2012年12月15日—12月18日
3、专家评审2012年12月18日—12月20日
邀请国务院参事郎志正,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中国太阳能之父殷志强,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民建中央秘书长张皎,九三学社中央环资委副主任陈利浩等知名公益人士、专家及主办单位领导组成专家评审团进行评审
加分项:商务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5%]、中国驰名商标10%,企业制定节能减排规章制度5%,组织“碳交易”的CDM项目获联合国CDM执委会批准5%,企业举办活动推动低碳10%
4、公示2012年12月20日—12月25日
5、2012年12月29日北京举行第三届中国低碳环保年会暨2012年度中国低碳环保人物颁奖盛典
6、2012年11月25日—2013年1月30日
联合60多家媒体对评选结果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对获奖单位,人物分批次逐一宣传推广;并在联合会官网以配文字介绍进行为期一年的展示。
八、网络媒体: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财经网、中新网、中国网等
九、活动推广
制作海报、在社区推广宣传,同时普及低碳生活方式
制作精美镀金2013年纪念3D台历--每个获奖企业,人物高清照片2/3P及文字介绍1P,每个获奖者赠送50套,并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环保部、交通部、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九部委及地方政府主管领导赠送,对获奖单位人物宣传
3、2012年度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县)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
由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委员会、中碳联盟北京低碳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12年度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县)在科技会堂成功召开。 十八大报告首次 单篇论述“生态文明”,这也是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了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响应党中央、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动我国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方针,提高节能降耗和低碳环保意识,全面展示、宣传和总结我国各领域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所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经验,树立低碳产业的典范,更好地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在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领导的指导下,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住建部、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等部委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和国内相关权威指数标准,按照33条量化标准,评价出了在环境保护、低碳生产、发展绿色经济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年度中国低碳环保先锋人物、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中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单位。 住建部、国家发改委 、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国务院参事等领导以及26位地方城市市委书记、市长,33位县委书记、县长,44位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副县长城市代表出席参加,现场与英国、德国、瑞典、美国低碳城市进行现场连线,交流低碳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经验与技术应用。
4、2013中国智慧城市与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智慧型低碳生态示范城市”评价征集 一、活动主题 智慧城市、低碳城市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委员会 协办单位 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 中国低碳节能环保分会 承办单位 中碳联盟(北京)低碳研究院 三、拟邀领导 钟自然 国家土地资源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郎志正 国务院参事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副会长 周干峙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 刘燕华 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 赵家荣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 孔泾源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 徐 林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 苏 伟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 周长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 陈宜明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 褚利明 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 吕恒力 国务院办公厅二局副调研员 刘炳江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 副司长 夏 光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梁 浩 住建部省部合作框架下绿色建筑推进办主任 深圳市、武汉市、昆明市、天津津南新区、石家庄市、苏州市、秦皇岛市、廊坊市、邯郸市、磐石市、常州市、德州市、六盘水市、万宁市、奎屯市等城市领导代表 对突出贡献的单位授予 “2013中国智慧型低碳生态示范城市”称号(共10个名额) 四、评价体系: 城市低碳生态、智慧化发展规划;低碳生态、智慧化财政投入;城市低碳生态、智慧化发展成果;城市绿化面积、覆盖率、人均绿化面积;城市低碳生态、智慧化发展扶持政策;低碳生态、智慧化产业投资环境等六大方面。 五、评审流程 1、征集:2013年5月20日—2013年7月28日 2、确定入围城市名单、抽样实地考察、公示 2013年7月29 日—2013年8月4日 终评通过城市在8月20日“2013中国智慧城市与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经验交流会”中授予称号、证书。主题1)、围绕如何结合国家部委相关政策、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及产业升级需求,帮助地方城市找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 2)、下午围绕智慧型低碳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如何解决现阶段发展中的难题等方面进行务实的研讨交流。 5、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开展商务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召开2010年节能减排工作座谈会,就上半年节能减排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会长兼中国低碳产业联盟主席德平会长在会上要求,各相关部门要不断协调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环境,做好产业调研工作,做好相关国家部委的低碳政策制定的助手工作,同时,推动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快低碳产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低碳产业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减排计划落实工作。 在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和相关负责人的交流发言后,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彭复兴指出,2013年以来,全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积极主动开展减排工作,相关的低碳金融,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政策标准及补贴政策逐步完善,碳交易审批试点城市也在逐步落实,促使减排工作呈稳健推进,低碳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彭复兴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减排工作对全球的重要意义,要着力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减排知识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全民减排意识。相关部门要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支持。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内控减排建设,完善内控减排体系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职能,当好政府的助手与参谋,引导低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强化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北京中企新能联盟低碳技术发展中心作为我联盟的职能中心,务必与会员部紧密配合,号召低碳产业相关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与国富泰信用的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快推动低碳产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为增强低碳产业的竞争力提供支撑,推动我国减排目标快速实现。
6、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碳联第二届中国十大低碳人物评选 一、评选背景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推动我国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方针,提高节能降耗和低碳环保意识,全面展示、宣传和总结我国各领域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所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经验,树立低碳产业****、领军品牌的典范,更好地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
在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领导的指导下,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2010年度首届中国十大低碳品牌公益评选”圆满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组织“第二届中国十大低碳人物、低碳企业、领军品牌评选”,现面向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管理和生产经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先进企业和优秀个人征选2010年度中国低碳产业示范基地、低碳风云人物、低碳领军品牌、低碳技术创新奖、低碳发展杰出贡献品牌。获奖者将优先申请我单位低碳发展基金、PCDM项目。
评审专家委员会,依据国际和国内相关权威指数标准,进行综合评估,评选出一批在环境保护、低碳生产、发展绿色经济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单位和个人及优秀成果,同时,在各主流媒体上对获奖单位、人物、项目进行强势宣传和推介。
二、活动原则
以“公益、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主办单位不收评审费
三、活动主题:
引领低碳消费,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产业,共建低碳中国。
第二届中国十大低碳人物、低碳企业、低碳领军品牌评选
四、组织机构
特邀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能源局
主办单位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
协办单位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新能源分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低碳节能建筑分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进出口分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光伏行业分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太阳能行业分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节能环保分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地热能行业分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生物质能行业分会
五、参评条件
凡积极响应国家减排号召,通过技术创新使企业在生产、产品使用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企业,并提交相关材料;
凡通过宣传倡导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企业,并提交相关材料。
六、参与方式及奖项设置
1、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媒体或专家推荐、征选、消费者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
2、奖项:
2011年度中国十大低碳产业示范基地
2011年度中国十大低碳企业
2011年度中国十大低碳风云人物
2011年度中国XX行业十大低碳风云人物
2011年度中国低碳领军品牌
2011年度中国低碳技术创新奖
2011年度推动中国低碳产业发展杰出贡献品牌
七、评选流程
1、征集2011年5月9日—2011年7月8日
2、初审2011年7月9日—7月18日
组委会负责对所有的推报材料进行初审,将符合推报要求的候选资料提交组委会专家评审团,推报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基本要求的,不具备参评资格。
3、专家评审2011年7月19日—8月5日
邀请国务院参事郎志正等知名公益人士、专家、消费者代表及主办单位领导组成专家评审团进行评审
加分项:商务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10%]、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10%,中国低碳品牌10%,中国低碳企业10%,中国低碳环保产品10%,中国节能环保品牌10%,中国低碳建筑15%,重点推荐出口品牌7%,组织“碳交易”的CDM项目获联合国CDM执委会批准15%
4、公示2011年8月5日—8月12日
5、2011年8月12日—12月30日
联合60多家媒体对评选结果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
八、媒体支持单位:
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
国家级平媒: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质量报》《中国工商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企业报》《金融时报》《工人日报》等
重点市场平媒:《大河报》《齐鲁晚报》《今晚报》《楚天都市报》《法制晚报》《京华时报》《北京晚报》《杭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包括各评选城市都市报)
网络媒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财经网、中新网、中国网等
九、活动推广:
以CCTV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报道为主体,以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官网、综合性门户网站及行业网站为拓展,综合使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媒体对评选结果进行整合性传播推广。
制作海报、在社区推广宣传,同时普及低碳生活方式
制作精美镀金2012年纪念3D台历--每个获奖企业,人物高清照片2/3P及文字介绍1P,每个获奖者赠送50套,并向国家九部委及地方政府主管领导赠送,对获奖单位人物宣传 3、联盟推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工作
中国驰名商标(famous trademark of China)是指经过有权机关(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依照法律程序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商标。是最具有高权威性的商品最高国家级荣誉。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03年4月17日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其涵义可以概括为: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
中国驰名商标依法受到优于普通注册商标的特别保护。驰名商标既具有一般商标的区别作用,又有很强的竞争力,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广,已经被消费者、经营者所熟知和信赖,具有相关的商业价值。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减少碳排放工作任重道远,一方面要政府政策引导,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另一方面离不开企业在生产、销售及产品使用过程落实,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碳排放目标实现,低碳型龙头工业企业一定要在做好减排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工商总局的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工作,更好的保护自己,共同完成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
7、关于开展理事会企业单位“碳交易”工作 启用10亿低碳发展基金
2010年9月14日,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召开了关于开展理事会企业单位“碳交易”工作的会议。
会议就我国碳排放交易的现状各方代表做了交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环保部、国务院参事、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相关领导及相关碳排放交易的专家也出席了本次会议。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至2009年中国第一个碳中和企业诞生,到2010年中国低碳指数的诞生,一场“碳风暴”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刮起。由于碳交易市场机制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交易处于试点期,产生碳排放被贱卖,市场盲目混乱的局面。
因此,本次会议就如何开展低碳认证,低碳政策、价格、交易程序、交易类型、交易市场规范做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求同存异达成初步的一致意见,该意见将作为制定碳排放交易的政策、价格、交易程序、交易类型、交易市场规范的重要参考。由于该意见涉及下一步碳交易政策制定,相关与会领导并未透露具体的细节。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会长兼中国低碳产业联盟主席德平会长要求:我们市场调研部务必继续做好低碳认证,低碳政策、价格、交易程序、交易类型、交易市场规范的市场调研工作,形成可行性意见报告上报相关政府部门,协助制定相关政策。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彭复兴提出:务必落实本次会议各位领导指示精神,积极推动低碳认证,低碳政策、价格、交易程序、交易类型、交易市场规范的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我单位10亿人民币的低碳发展基金,组织开展会员单位的“碳交易”工作,避免我国“碳”被贱卖,烂卖的现象,引导我国碳交易市场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
8、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联合主办2011中国低碳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十大“低碳品牌”颁奖盛典
一、论坛规划
1、论坛名称:2011中国低碳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论坛主题:携手推动 发展 共赢
3、论坛主议题: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共建低碳中国
4、论坛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5、论坛规模:300人以内
6、指导单位(拟):全国政协委员会
国家发改委
国家工信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商务部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财政部
7、主办单位: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
8、协办单位:待定
二、拟邀领导专家
安瓦尔乔杜里 联合国副秘书长
周声涛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主任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
任 珑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司 长
郑立新 国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正司级)
常晓村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
刘兆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法规司司长
冯记春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
王树林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原中央警备局副局长
彭复兴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
主要议程一、论坛开幕式:(8:30-9:35)嘉宾入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宣布论坛开始,介绍嘉宾领导致辞
周声涛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彭复兴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执行会长、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协办单位首席代表致辞
二、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对话:(9:35-9:45)嘉宾:胡德平书记,保育钧副主席、郎志正教授、彭复兴执行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领导
三、主题演讲:(9:45-11:20)
1、演讲主题:中国低碳产业现状、发展机遇和挑战演讲嘉宾:国家发改委领导
2、演讲主题:2011年中国对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演讲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主任杨建龙
3、演讲主题:国家将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演讲嘉宾: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领导各1人
4、演讲主题:企业如何做好自主创新、推动节能减排演讲嘉宾:企业代表四、联合宣言:(11:20-11:30)活动主题:“倡导低碳生活”联合宣言联合号召人:胡德平书记共同宣言人:领导专家、优秀企业代表
五、现场对话:(14:00-16:00)对话主题:针对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和标准修订等方面研讨对话嘉宾:国务院参事、中国质量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郎志正教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信部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企业代表
六、现场互动:(16:00-16:30)主题:媒体记者、参会代表围绕本论坛主题对对话嘉宾提问
七、2010年度最值得消费者信赖的十大“低碳品牌”颁奖盛典颁奖嘉宾:
周声涛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胡德平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
保育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郎志正 国务院参事、中国质量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著名质量与标准专家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主任
王一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任 珑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司 长
郑立新 国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正司级)
常晓村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
刘兆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法规司司长
冯记春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
王树林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原中央警备局副局长
彭复兴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大事记1、中国低碳产业联盟开展商务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召开2010年节能减排工作座谈会,就上半年节能减排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会长兼中国低碳产业联盟主席德平会长在会上要求,各相关部门要不断协调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环境,做好产业调研工作,做好相关国家部委的低碳政策制定的助手工作,同时,推动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快低碳产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低碳产业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减排计划落实工作。 在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和相关负责人的交流发言后,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彭复兴指出,今年以来,全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积极主动开展减排工作,相关的低碳金融,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政策标准及补贴政策逐步完善,碳交易审批试点城市也在逐步落实,促使减排工作呈稳健推进,低碳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彭复兴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减排工作对全球的重要意义,要着力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减排知识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全民减排意识。相关部门要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支持。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内控减排建设,完善内控减排体系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职能,当好政府的助手与参谋,引导低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强化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北京中企新能联盟低碳技术发展中心作为我联盟的职能中心,务必与会员部紧密配合,号召低碳产业相关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与国富泰信用的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快推动低碳产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为增强低碳产业的竞争力提供支撑,推动我国减排目标快速实现。
2、联盟推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工作
中国驰名商标(famous trademark of China)是指经过有权机关(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依照法律程序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商标。是最具有高权威性的商品最高国家级荣誉。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03年4月17日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其涵义可以概括为: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
中国驰名商标依法受到优于普通注册商标的特别保护。驰名商标既具有一般商标的区别作用,又有很强的竞争力,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广,已经被消费者、经营者所熟知和信赖,具有相关的商业价值。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减少碳排放工作任重道远,一方面要政府政策引导,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另一方面离不开企业在生产、销售及产品使用过程落实,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碳排放目标实现,低碳型龙头工业企业一定要在做好减排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工商总局的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工作,更好的保护自己,共同完成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
3、关于开展理事会企业单位“碳交易”工作 启用10亿低碳发展基金
2010年9月14日,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召开了关于开展理事会企业单位“碳交易”工作的会议。
会议就我国目前碳排放交易的现状各方代表做了交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环保部、国务院参事、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相关领导及相关碳排放交易的专家也出席了本次会议。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至2009年中国第一个碳中和企业诞生,到2010年中国低碳指数的诞生,一场“碳风暴”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刮起。由于碳交易市场机制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交易处于试点期,产生碳排放被贱卖,市场盲目混乱的局面。
因此,本次会议就如何开展低碳认证,低碳政策、价格、交易程序、交易类型、交易市场规范做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求同存异达成初步的一致意见,该意见将作为制定碳排放交易的政策、价格、交易程序、交易类型、交易市场规范的重要参考。由于该意见涉及下一步碳交易政策制定,相关与会领导并未透露具体的细节。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会长兼中国低碳产业联盟主席德平会长要求:我们市场调研部务必继续做好低碳认证,低碳政策、价格、交易程序、交易类型、交易市场规范的市场调研工作,形成可行性意见报告上报相关政府部门,协助制定相关政策。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执行会长兼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彭复兴提出:务必落实本次会议各位领导指示精神,积极推动低碳认证,低碳政策、价格、交易程序、交易类型、交易市场规范的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我单位10亿人民币的低碳发展基金,组织开展会员单位的“碳交易”工作,避免我国“碳”被贱卖,烂卖的现象,引导我国碳交易市场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
4、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中国低碳产业联盟联合主办2011中国低碳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十大“低碳品牌”颁奖盛典
一、论坛规划
1、论坛名称:2011中国低碳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论坛主题:携手推动 发展 共赢
3、论坛主议题: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共建低碳中国
4、论坛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5、论坛规模:300人以内
6、指导单位(拟):全国政协委员会
国家发改委
国家工信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商务部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财政部
7、主办单位: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
8、协办单位:待定
二、拟邀领导专家
安瓦尔 乔杜里 联合国副秘书长
周声涛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胡德平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
保育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郎志正 国务院参事、中国质量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著名质量与标准专家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主任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
任 珑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司 长
郑立新 国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正司级)
常晓村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
刘兆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法规司司长
冯记春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
王树林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原中央警备局副局长
彭复兴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
主要议程一、论坛开幕式:(8:30-9:35)嘉宾入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宣布论坛开始,介绍嘉宾领导致辞周声涛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胡德平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保育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郎志正 国务院参事、中国质量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著名质量与标准专家彭复兴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执行会长、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协办单位首席代表致辞
二、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对话:(9:35-9:45)嘉宾:胡德平书记,保育钧副主席、郎志正教授、彭复兴执行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领导
三、主题演讲:(9:45-11:20)
1、演讲主题:中国低碳产业现状、发展机遇和挑战演讲嘉宾:国家发改委领导
2、演讲主题:2011年中国对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演讲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主任杨建龙
3、演讲主题:国家将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演讲嘉宾: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领导各1人
4、演讲主题:企业如何做好自主创新、推动节能减排演讲嘉宾:企业代表四、联合宣言:(11:20-11:30)活动主题:“倡导低碳生活”联合宣言联合号召人:胡德平书记共同宣言人:领导专家、优秀企业代表
五、现场对话:(14:00-16:00)对话主题:针对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和标准修订等方面研讨对话嘉宾:国务院参事、中国质量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郎志正教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信部、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及企业代表
六、现场互动:(16:00-16:30)主题:媒体记者、参会代表围绕本论坛主题对对话嘉宾提问
七、2010年度最值得消费者信赖的十大“低碳品牌”颁奖盛典颁奖嘉宾:
周声涛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胡德平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
保育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郎志正 国务院参事、中国质量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著名质量与标准专家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主任
王一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任 珑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司 长
郑立新 国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正司级)
常晓村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
刘兆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法规司司长
冯记春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
王树林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原中央警备局副局长
彭复兴 中国低碳产业联盟秘书长
好了,今天关于“重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重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